近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國防科工辦、市國資委聯合制定了《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計劃》提出,到2024年,上海民用航空產業產值規模超過600億元,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供給體系初步建立,培育1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達到上市條件。
3年內產值規模突破600億元
《計劃》提出,以建設現代化民用航空產業鏈為導向,全面推進民用航空產業鏈穩鏈、建鏈、補鏈、強鏈。到2024年,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增強、自主配套能力進一步提升、集群化發展態勢進一步凸顯、國際創新合作進一步深化,引領帶動長三角民用航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實現高效鏈接和融合發展,初步建成國際一流水平的關鍵技術自主高地、核心產品供給高地、科技企業集聚高地。
為了達成上述總體目標,《計劃》提出多項具體發展指標。
一是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鏈規模持續擴大。民用航空產業產值規模超過600億元,產業鏈關鍵環節自主供給體系初步建立,培育10家以上科技型企業達到上市條件。
二是產業鏈整機產品研制持續加快。推動ARJ21提升產能規模、C919加快示范運營、CR929加快研制;水陸兩棲飛機、固定翼多用途飛機、旋翼式飛機加快推出新機型產品;多場景應用旋翼及復合翼無人機形成量產交付能力。
三是產業鏈關鍵配套能力持續提升。在關鍵部件、先進材料、高端裝備等產業鏈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本地配套能力達到20%以上,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成為民用航空產業鏈核心供應商。
四是產業鏈發展布局持續優化?;緲嫿ā耙缓恕奔创箫w機創新谷和大飛機產業園為核心、“兩廊”即G2航空產業鏈走廊和G60航空科創走廊、“三基地”即大型客機制造基地、航空發動機制造基地、機載系統制造基地的民用航空產業發展布局,加快形成企業集聚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
五是產業鏈生態體系持續完善。民用航空產業鏈企業數字化轉型率超過80%。
發揮大型客機“引鏈”作用
民用航空產業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是實施航空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上海是我國民用航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承載區,是我國大飛機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核心集聚區。
在此背景下,《計劃》指出,要加快大型客機研發生產。支持構建支線客機、中短程窄體客機、中遠程寬體客機和遠程寬體客機產品譜系,ARJ21實現系列化發展,C919成功取證和示范運營,CR929開展詳細設計。以大型客機規模量產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企業規?;l展。
《計劃》指出,要推動通航飛機產品創新。重點發展水陸兩棲飛機、固定翼多用途飛機,支持2座、4座機型向10座以上中大機型通航飛機發展。大力發展創新應用復合材料機身、拆卸式可折疊機翼、氫燃料動力系統等新技術,加快形成海外出口能力。
《計劃》指出,要支持無人機融合應用。重點發展中大型載重類旋翼及復合翼無人機產品。結合北斗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城市精細化管理,融合城市數字化發展需求打造一批應用場景。
加快建設大飛機產業園
根據《計劃》,未來3年,將圍繞民用航空產業鏈著力開展配套提效、服務提質、創新提速三大行動。
產業鏈配套提效行動將以加快航空發動機研制,加快機載系統集成,加大關鍵部件供給,加強先進材料創新,促進數字裝備發展為具體落腳點。
具體來看,在發動機研制方面推動民用渦扇發動機樣機研制和整機驗證,推進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研發及產業化;在機載系統集成方面培育國際一流水平的機載系統集成商,基本具備航電等系統的自主設計能力;在關鍵部件供給方面鼓勵產業鏈高新技術企業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攻關大飛機、通航飛機、無人機亟需配套的關鍵結構件、零部件和元器件;在材料創新方面開展先進合金材料、非金屬材料、新型復合材料研發創新和生產制備;在數字裝備方面鼓勵裝備制造企業與飛機零部件制造及總裝企業對接開展產品創新。
產業鏈服務提質行動則主要從提升適航審定服務、強化檢測驗證服務、完善運營維修服務、發展展覽展會服務等方面展開。其中,在提升適航審定服務方面,《計劃》提出,要推進適航審定與航空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支持上海適航審定中心能力提升,加快建設城市無人機綜合管理服務平臺。
按照《計劃》,產業鏈創新提速行動將從開展基礎共性技術攻關、加強前瞻預研技術研究、建設技術創新公共平臺等三大領域開展。
2035年將上海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民用航空產業中心和協同長三角建設形成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為此《計劃》指出,將以上海為核心、延伸長三角,重點沿G2高速公路打造航空產業鏈走廊,沿G60高速公路打造航空科創走廊,共同建設世界級民用航空產業集群。
值一提的是,為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精準對接,高質量建設航空特色園區等發展載體,《計劃》提出,要加快建設臨港新片區大飛機產業園,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領軍企業,打造集航空制造、航空科技、航空服務于一體的航空智慧新城。同時,支持青浦區建設航空特色園區,支持徐匯區打造航空數字化經濟,支持虹橋商務區發展航空總部特色經濟。
轉自:中國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